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专题栏目慈善巡礼

慈善巡礼丨为民生立志 为慈善立学——记浙江工商大学周俊教授的学术情怀

2025-04-17 97

  编者按  

慈善事业在新时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福建慈善成果丰硕,“慈善巡礼”活动将集中展示这些成果,传递温暖故事和真挚情感,让慈善之声响彻中华大地。

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学者,她的研究不囿于书斋,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土壤。她是周俊教授,一位用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命题的慈善学者,一位以理论创新推动行业变革的实践者。她说:“慈善不仅是扶贫济困,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引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的今天,周俊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中国慈善事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周俊

周俊的学术生涯始于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从研究全球非政府组织到聚焦中国行业协会商会,再到深耕公益慈善领域,她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在德国基尔大学访学时,一位挪威教授向她讲述中国历史的情景让她深感震撼:“学术无国界,但学者必须有根。”回国后,她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国特色慈善理论研究。

“慈善行业不能仅凭热情,更需要专业和规范。”这是周俊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体系建设”,直面行业痛点,从文化伦理到项目管理,为慈善组织提供系统性指导。她编写的《慈善文化与伦理》《公益慈善项目管理》等教材,已成为培养慈善专业人才的重要读本。她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政策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获得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颁发的奖项。她说:“慈善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科学、是技术,更是艺术。”

当前,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身份模糊”的挑战。周俊指出:“一些组织要么依附政府,要么模仿西方,缺乏文化自信。”她呼吁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理清政府公益与民间慈善的边界,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在她看来,行业协会商会可以成为慈善新力量:“它们能带动企业参与,打造行业慈善品牌,比如福建的‘慈善闽商’模式就值得推广。”

面对年轻的学者和从业者,周俊的寄语朴实而深刻:“研究者要立足中国问题,从业者要像工匠一样精益求精。”她计划进一步加强与慈善组织合作,通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助力慈善项目提质增效。“慈善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追求美好生活。”

从书斋到社会,从理论到行动,周俊用20年光阴诠释了一位学者的担当。她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理论创新,也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正如她所说:“慈善是社会的温度计,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温暖传递得更远、更久。”在新时代的慈善画卷上,周俊正以笔墨书写着属于中国学者的答案——用专业与热爱,让善意生根,让希望生长。(高琴)

(本文章属原创作品,如需引用、转载授权,请联系csgyz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