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事业在新时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福建慈善成果丰硕,“慈善巡礼”活动将集中展示这些成果,传递温暖故事和真挚情感,让慈善之声响彻中华大地。
在福建三明沙县区,一场关于善意与温暖的变革正悄然发生。沙县区慈善总会在党建引领下,探索“慈善+”多元模式,串联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万千民众,让慈善如涓涓细流,浸润虬城的每寸土地,成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沙县区委宣传部等党组织深入“慈善厨房”,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走进沙县区,“党建红”与“慈善金”交织出动人图景。沙县区慈善总会将党建工作融入慈善血脉,创新构建“党建+慈善”协同机制,让党的关怀化作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以“慈善厨房”为纽带,党员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制作爱心餐食、提供义诊服务、开展物资捐赠,截至目前已惠及9万余人次。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党工委等党组织积极响应,“学雷锋送温暖”“迎新春送关怀”等主题党日活动,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关怀与希望。沙县区慈善总会会长陈应添表示:“党建与慈善的深度融合,是使命担当的同频共振。”总会严格规范善款使用,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推动慈善事业朝着专业化、可持续化方向稳步前行。
创新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沙县区,“慈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赋予慈善更丰富的内涵。“5·20”集体婚礼上,“婚姻+慈善”项目惊喜亮相。婚姻登记处的倡议书、爱心募捐箱,让新婚夫妇在收获祝福的同时,将“小家之爱”升华为社会大爱,既倡导了简约文明的婚俗新风,又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慈善爱心小吃店”内的爱心公益墙
依托“沙县小吃”这一品牌,“慈善爱心小吃店”应运而生。每日100份免费餐食,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的胃,更传递着社会的善意;店内的爱心捐赠箱,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慈善的新窗口,实现了美食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的双向奔赴。

多方协同让慈善力量汇聚成海。为帮助孤独症群体融入社会,沙县区慈善总会创新“技能培训+就业支持”模式,设立特殊群体“生活技能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开发专设岗位,助力9名特殊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助学行动持续开展,148名困难学子在爱心企业与区关工委的帮助下,得以追逐梦想;“世界孤独症日”活动中,专业义诊、科普讲座拉近了社会与孤独症群体的距离;“青春志愿行”学雷锋活动,激发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让慈善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从街头巷尾的爱心餐食,到婚礼现场的善意传递;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到困难学子的求学之路,沙县区慈善总会以一个个创新实践,诠释着“小城大爱”的深刻内涵。陈应添坚定地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慈善+’模式,让每一份善意都能在虬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沙县样本’。相信在党建引领下,沙县区的慈善事业必将汇聚更多力量,书写更加温暖动人的大爱篇章,让慈善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幸福生活。”(陈建芳)
(本文章属原创作品,如需引用、转载授权,请联系csgyz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