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事业在新时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福建慈善成果丰硕,“慈善巡礼”活动将集中展示这些成果,传递温暖故事和真挚情感,让慈善之声响彻中华大地。

图为“有教无类 善启归途”启动仪式暨主题文艺汇演
在社会治理的复杂版图中,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与社会融入始终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福建省宁德市以慈善为纽带,创新推出“有教无类 善启归途”公益项目,通过慈善力量与司法行政的深度融合,为特殊群体帮扶开辟了全新路径,彰显了新时代慈善事业的社会担当。
宁德市慈善总会与宁德监狱联合发起“有教无类 善启归途”慈善文化进监狱项目,构建起“思想矫正—行为实践—社会融入”的全链条帮扶体系。该项目以“慈善之光暖高墙”专项基金为支撑,首期投入20万元,通过文创产品义卖、慈善一日捐等多元渠道持续募集资金,累计投入270万余元,已惠及5500余人次。

图为为服刑人员技能赋能
技能赋能为回归铺路。项目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引入茶叶种植、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汽修、服装制作等实用技能培训课程,联合院校开展学历教育,累计为服刑人员颁发成人教育大专学历证书280余张、中专学历证书80余张,专项职业技能证书620余张。通过举办企业就业推介会、邀请创业导师进监指导等举措,有效打通刑释人员就业通道,让一技之长成为他们重归社会的“通行证”。
文化浸润点亮精神家园。项目设立“善德文化创作中心”,将柘荣剪纸、官浦油扇等非遗技艺引入高墙,并在宁德市艺术馆成功举办服刑人员作品展,通过艺术熏陶及文化浸润让服刑人员提升修养,培植其对生活与生命的价值追求。2023年以来,陆续增设“音愈”工作室、“哲与草堂”书画室、传统戏曲工作室等文化阵地,通过艺术熏陶净化心灵。同步开设中医门诊室和健身课堂,教授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功法,全方位呵护服刑人员身心健康,让其能有更健康的身心投入改造生活,树立向上向好改造信心。
机制创新激发向善动力。首创“时间互助银行”机制,组建服刑人员志愿服务队,在日常改造生活和各类教育改造活动中发布招募令,服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的“时间币”可兑换荣誉称号及创业扶持,有效激发其参与公益的内生动力。组织服刑人员制作香囊、艾草包等文创产品,将义卖所得注入“星·同心”项目专项基金,帮扶孤独症患者,实现善行的传递与延伸。

图为慰问双服刑人员子女
社会协同构建关爱网络。项目联动司法、教育、企业等单位,组建3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深入走访特困服刑人员家庭,长期结对帮扶7名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子女,通过视频连线搭建“亲情帮教”桥梁,累计帮扶困难服刑人员子女231 名,用温情化解高墙隔阂。
如今,“有教无类 善启归途”项目已形成慈善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帮扶的“宁德样本”。通过系统性、多维度的帮扶举措,不仅帮助服刑人员重塑价值观、掌握谋生技能,更构建起覆盖矫正全周期的慈善服务网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文/高雨霏,图/宁德市慈善总会)
(本文章属原创作品,如需引用、转载授权,请联系csgyz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