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活力为核心,积极探索“慈善+”多元实践路径。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延伸协同推进,沙县区将慈善力量深度融入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慈善聚力、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沙县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图为三明市沙县区“慈善厨房”项目
“慈善+党建”是沙县区激活基层善治的重要引擎。当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凝聚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五社”力量,组织开展“学雷锋送温暖”“迎新春送关怀”等公益活动30余场次。同时,以“慈善厨房”项目为抓手,持续为特困、孤寡、失独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及堂食服务。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11个社区和3个城郊村,累计送餐9万余人次、堂食服务上万人次,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坚实力量,把慈善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地惠及困难群众。

图为三明市沙县区“慈善+婚姻”爱心项目
为进一步拓展慈善参与渠道,沙县区创新打造“慈善+婚姻”特色品牌,通过设立“家庭爱情基金”,倡导新婚家庭以家庭名义向“婚姻爱心池”进行自愿捐赠。捐赠总额达1000元以上的家庭,可申请使用不超过80%的资金用于扶弱、济困、助学等公益服务。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累计吸引150人次参与捐款,逐步形成“公众献爱心—群体受关爱—社会增活力”的良性循环。

图为沙县小吃“慈善爱心小吃店”安徽首发仪式
此外,沙县区还依托“沙县小吃”这一国民品牌,积极探索“慈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该区与合肥今沙一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慈善爱心小吃店”,将每日营业额的3%注入慈善账户,并为困难群体每日提供20份免费“爱心餐”。通过设置公益墙、捐赠箱和公示爱心菜品等方式,引导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该模式推行以来已惠及困难群众2000余人次,实现了小吃文化传承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从“慈善厨房”传递民生温度,到“家庭爱情基金”凝聚家庭力量,再到“慈善爱心小吃店”推动产业与公益融合,沙县区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拓展了慈善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了公众参与度,为县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沙县经验”。(文/黎晗,图/三明市沙县区民政局)
(本文章属原创作品,如需引用、转载授权,请联系csgyz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