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慈善组织基金会

黄仲咸:赤子情怀 大爱无疆

2021-06-15 9893

100年前,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应运而生,引领着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100年前,在福建南安的一个小渔村,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个婴儿便是黄仲咸。


早年,黄仲咸背井离乡,远渡南洋,艰苦创业,虽然身着洋装,胸膛里跳动的却是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已积累巨额财富的他,内心深植着朴素的家国情怀,认为“个人再有钱,祖国不强大,依然被瞧不起”。


几十年来,黄仲咸及其创办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全力支持祖国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赠6亿多元,奖助师生近20万人次,为各类学校捐建教学楼(校舍)面积逾19万平方米。获得教育部“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福建省政府“乐育英才”金质奖章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


斗转星移,光辉永存。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了黄仲咸公益事业长期追随者,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助理、副秘书长刘清影女士,以身边人亲见亲闻的方式,讲述一个慈善家无私且不为人知的故事。


仁者大爱 勤俭节约造福桑梓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天安门前,黄仲咸西装笔挺,目光深沉。刘清影每次对着这张照片,都会潸然泪下。


黄仲咸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


时间回到1959年,黄仲咸作为印尼优秀企业家代表,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他看到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而家乡依然贫穷落后,遂慷慨捐资参与建设仙都幼儿园,供家乡孩子免费读书,从此开启了他在故土家园的公益之旅。他把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倾注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通过广建学校和医院、奖教助学等措施,扶助弱困、振兴教育。他常说:“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首先要从改善办学和就医条件着手。”“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没有教育是不行的。”


黄仲咸公益事业长期追随者,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助理、副秘书长刘清影女士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黄仲咸大力捐资为南安县的学校、医院建设楼宇。所有捐助项目的选定和实施,他都一一把关。他每个月定期回国,往往一待就是大半个月。千里归鸿,只为衔枝桑梓。“他做了很多公益,他的名字在南安各地家喻户晓。比如,他1979年捐资92.6万港元(约为人民币25万元),在诗山中学建设仙都楼。这笔捐赠款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仙都楼当时曾被誉为南安最大的教学楼。”刘清影回忆道。


1979年年底的一天,冬日阳光格外温暖,刘清影第一次见到了黄仲咸。“我听说要见他,内心紧张得不得了。”她回忆道,“谁知见了面,他很热情,一点有钱人的架子都没有。”


彼时的刘清影是黄仲咸参与捐建的家乡幼儿园的幼师,工资由黄家发放,每月24元。后来,黄仲咸送给她100港元红包,嘉奖她“教书认真”。“当时,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他说办教育,教师很重要。因此,除了奖学助学,他也奖励了很多优秀校长和教师。”


1991年黄仲咸为学生颁发奖学金


随着了解的深入,除了慷慨捐赠,刘清影还看到了黄仲咸克己节俭的一面。原来,他多年来坚持只身回国,是为了节约交通住宿费,把钱省下来帮助更多的人。1990年,黄仲咸聘请刘清影到香港必利达公司上班,他说:“我年事已高,你帮我做事,虽然在香港上班,但要经常和我一起回乡做慈善,做慈善是很光荣的事。”刘清影至今对坐巴士的经历记忆犹新,“我们经常回乡,老先生买的是印尼-香港-厦门的飞机联票,坐的是经济舱。他让我从香港坐巴士回乡,每次要十几个钟头,我坚持了十几年。”他说:“你年轻,要坐巴士。我买的是联票,不然也和你一起坐巴士。我们要帮助的人很多,不能花大钱。”


智者行远 高瞻远瞩落“业”归根


家国,是黄仲咸的“一生痴绝处”;才智,则是他从事公益事业的鲜明印记。


黄仲咸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远渡印尼,艰苦创业,“做一项成一项”,书写了一个华人商界传奇。无论是驰骋商场,还是耕耘公益,无论是大手笔捐赠,还是点滴个人生活,他始终保持清醒,极具远见。


受助学生寄给基金会的部分感谢信


“老先生从小做买卖,平时就爱去市场走走看看,独具慧眼。1997年世界金融危机前夕,他就劝朋友把美元卖掉,买黄金;他助学精准,发现高中阶段贫困生不像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不像大学生可以勤工俭学,他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发展职业中专培养职业人才很重要。于是从2002年起,开始捐资资助全省老区山区贫困高中生、中专生。”说起黄仲咸的故事,刘清影如数家珍。她说“黄仲咸平时爱读受助学生寄来的感谢信,不是希望大家感恩他,而是希望从字里行间了解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高善款发放精准度。” 


做慈善,资金是关键。黄仲咸常说,要做“活”慈善,不做“死”慈善。善款要能够有效运转起来,慈善事业才能源远流长。他风趣地说,这就像“金母鸡”,不断“下蛋”才好。


为确保能够持续奉献公益慈善事业,他不断探索公益慈善运作模式。1990年,他创建了“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活动职业化,广泛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1991年和1993年,他先后变卖海外资产,斥资在南安、厦门各建一幢“必利达大厦”,以物业出租的经营形式,为基金会注入源头活水。


2002年黄仲咸(前排居中)与参加基金会资助省老区教育事业座谈会省市代表合影


2000年,黄仲咸决定落“业”归根,变卖海外所有资产,回国到厦门定居,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2004年,他把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2005年,黄仲咸及其夫人戴子媛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万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悉数捐赠给基金会。


基金会2017-2018学年度南安市奖教助学捐资仪式现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到现在,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仍在通过物业租赁和理财收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自我造血”。“现在基金会这个‘金母鸡’,每年都下一个两千万元左右的‘蛋’。我们还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这些收入扣除大楼折旧、修缮、办公支出、税款缴纳等费用,每年实际送到受益者手中的超过1400万元。”刘清影算了一笔账:2020年基金会总收入2046.26万元,全年实际惠及受益者资金多达1500万元。


2018年基金会获赠“精准扶贫、爱心助学”牌匾


有了稳健的资金来源做后盾,近年来,基金会不断助力国家大政方针,公益慈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等诸多荣誉。


照亮来者 慈善精神永世流芳

  

自2000年10月回厦定居,黄仲咸在厦门必利达大厦32楼住了8年,直至辞世。斯人已逝,风范犹存。如今,房间摆设依然如昨。刘清影总有一种故人依旧的感觉。在她看来,这里充满了太多的记忆,这里装满了“黄仲咸精神”:


黄仲咸爱党爱国,心系民众,简陋的客厅里一张毛泽东画像赫然醒目。他舍小家,为大家。他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矢志不渝,乃至不惜倾尽亿万家财。

他对公益慷慨大方,而个人生活却十分节俭,近乎苛刻。他拒绝享乐,又自得其乐。厦门必利达大厦落成后,他高兴地自嘲道:“仙都佬,也能建高楼!”他的房间设备陈旧,没有空调。他每天和家人、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从没开过一次小灶。但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奢侈、最享受的时光。


黄仲咸纪念馆展示区黄仲咸蜡像


作为精神传承人,刘清影继承了黄仲咸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的习惯,自己的工资曾二十年没有增长。每捐一笔善款出去,她都要实地察看。“基金会里的钱,都是老先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留下来的。”她说道,“我不敢稍有违背老先生心意之举,也不让别人浪费老先生的钱,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要这样。”


刘清影的办公室很窄,仅可旋身。柜子上放满孩子们寄来的小礼品。自从跟随黄仲咸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她多年顾不上家庭,现在去香港看孩子的机会也不多。“对家人,我一直很愧疚。但我答应老先生,一定要帮他做好事,继承他的遗志。”


刘清影认为,黄仲咸不图名不为利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理应大力弘扬、广泛传播,以启迪和影响更多的人。


2021年3月18日,基金会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福建省侨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赤子情怀 大爱无疆——纪念慈善家黄仲咸先生100周年诞辰事迹展”,通过珍贵影像、生活物品、图片资料等,展示黄仲咸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热心公益的一生。事迹展还分别用汉语、英语、印尼语和闽南语四种语言进行网络直播,吸引6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收看,参观浏览量超300万人次。许多参观、收视者被黄仲咸的崇高精神震撼,纷纷在互动区留言表达其感动与敬佩之情!


缅怀黄仲咸的,还有众多学子。在南安,很多学校尊称他为校主。南安柳城中学大门入口处屹立着黄仲咸铜像,每位新生入校之初都会对铜像行鞠躬礼。许多受助学子一生铭记着黄仲咸的恩德,并矢志传承扶贫济弱的慈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他真的爱这个国家!”采访结束,刘清影补充道:“我现在还经常梦到他,很想告诉他,中国现在进步很大,他一定很欣慰。”她的眼眶含满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