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探索
(山水篇)

图:胡九军先生
中国画的味道
文/胡九军
味道者滋味也。通常指味觉所体会到的感受,这里把它比喻为某种感觉。它是事物中的精神和内涵,是放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一旦触及便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事、物如此,画亦如此。中国是有味道的,中国画更是有味道的。


“中国味道”,有着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它的形式多变,可能在一个春节的红包里,可能在一道传统的菜肴里,可能在一家人团圆的时光里,也可能在一举手一投足的戏剧里,更可能在一笔一划的中国书画里。

虽然中国味道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不变的是一直蕴含着令人骄傲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骨子里的人文情怀和走到哪里也无法忘怀的乡愁。


我创作作品时常听“北美崔哥”的音频节目,他身居海外,但一开口就有那种“味道”,那种“中国味道”。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是描写一幅中国山水花鸟画的景象,“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是画面形象或自然实景。再看,多角度,超时空的“远看”、“近听”、“春去”、“人来”又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重世界,这就是中国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它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宣纸上,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它区别于“西方画”,它的表达形式是“笔墨”,它的精神内核是中国文化,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景临摹,也不是反应光影变化的素描,更不是拿着毛笔按着西方画法画中国画。它是最需要感性和中国文化底蕴来协助完成的艺术,世界之上独一无二,让人看一眼便能感觉到一种特有的“中国味道”。


如果感受不出这种“味道”,即便画的再好,再精细,也不能称其为地道的“中国画”。所谓中国画的“中国味道”就是“笔墨”味道,传统中国画最独特、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笔墨”,如无此味道,一切中国的感觉则荡然无存。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先生说:“近一个世纪以来,专业中国画界对笔墨的认识每况愈下,是因为许多画家越来越不研究它了,越来越把它简单化了,越来越不懂真正的它了,以至于总是把它看小了,看空了,看偏了,看死了。最糟糕的是,把根本够不上笔墨的东西当成笔墨,最流行的就是直接拿速写当笔墨,好似把广场舞当成芭蕾了。”


另外,自身修养问题也是画好中国画的重要因素,我的导师李翔先生说:“中国画特别强调画修养,你的作品一看你的修养多深、境界多高、有多少修为全在画面中表达了!”这也是中国画的特别之处。

因此,坚决继承和发展笔墨精神,坚持加强自身修为,坚决坚持中国画法,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画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利用这道独特的风景,把中国画法,中国画的精神和内涵以及中国文化的力量、魅力传递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画,以至于喜欢中国画,进而爱上这个伟大的国家,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这也是每一位“中国画”画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画”中国的味道!

艺术家:胡九军,出生于北京平谷。专攻山水,兼作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和瓷画艺术。2017年作品《门神》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全国十次文代会代表,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书画专业委员会顾问、评审专家。


图:胡九军先生在创作
書畫探索
(山水篇)
第2532期
(总第0585期)
供稿:《今日美術家》
策划:《長明藝術工場》
主持:蔡成剛
出生山东淄博,籍贯河北衡水,定居北京。
文学作品刊载于《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服装时报》《今日信息报》《慈善公益报》《中国书画报》及各类网站杂志。
参与策划编辑《宝塔之光》一书出版发行。主持书中百名书画名家线上展、主导书名、主笔书中文章后记。与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出版有《对谈书法十五讲》。策划主持(昆仑颂)李洪海、马万国全国巡展,参与编辑出版李洪海、马万国画册。
现为中博藏(北京)博物馆专家,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委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任今日信息报社副社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林业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评论、策划,曾连续十一年采访全国两会。
责编:欧开琳
美编:王桃京